鲁飞简介

衣钵传承

绘画欣赏

书法篆刻

文艺评论

画展盛况

象 妙 理 邃
——鲁飞绘画艺术浅评
    任何艺术新形式表现手法的呈现,都是一定文化传统精神在当下社会变革的"情境"中人的自我意识和社会心理思辨嬗变的结果。在现时的社会情境中谁也无法摆脱这"情境"中特定的生活气息,和特定的文化大背景的定势。鲁飞现代绘画艺术探寻的成功,它冥契了中国艺术精神中庄学一系思辨的精神火花,这不期然而然的回归,他找回了最适合表达自己心路历程的精神范式。鲁飞现代绘画艺术精神的范式,是在被社会欲望扰动的精神状态下所演绎的,我们姑且可以把它理解为一种孤寂性的"静知",这有近于庄周的心斋说。

    如果我们愣要在鲁飞现代绘画艺术中"寻根",现代艺术可以说毫不例外的作出的取舍:不借洋兴中",就是"借古开今"。这从作品本身去评判,所得到的结论将是,他们或隐或现的作品中都存在着对传统艺术精神观念的认同,而非有些画家们所宣称的他们拒绝传统。其实,搞现代艺术的画家们,他们并没有能逾越中国传统哲学的思辨精神。所谓"新具象"、"新抽象"、"微观具象"等等,就"新抽象"的作品而言,无外乎引用了一点易经和玄学的理念而己,其"玄",被引向了"怪"的一面。就其画面创作的体量而言,它们只有宽度,而无深度可言。当然,在这种浮躁的世风下我们能读到像鲁飞这样:"丹青妙造必真情"的用现代思维方式所表现的时代美,又是多么的难能可贵啊。

    鲁飞,南北两地的求学生涯对他日后的艺术创作,特别是绘画中怎样才能表现出"气、韵"的深刻要旨起到了化解的作用。不过,后人"气韵"一词的看法是,认为在绘画中应以"气"为主。笔者认为,"气韵"的关系有似唇齿的关系,重谁?轻谁?皆不可,否则其关系将会论为唇亡齿寒的境地。正如清人唐岱《绘画发微》云:"六法中原以气韵为主。然有气则有韵,无气则板呆矣。"其实,"气韵"二字包涵了中国画创作千年来的深邃意蕴。宋郭若虚《图画见闻》云:"大抵江南(徐熙)文艺,骨气多不及蜀人(黄筌),而潇洒过之也。"若以山水画论之,李唐、夏硅一派北宗以气胜,而南宗则以韵胜也。对于气韵的相互关系,学者徐夏观说得较为恳挚:"从根源上说,是不可分离的。从表现上说,虽不免各有偏至,但在理论上,应当是互相补益,不可偏废的。"笔者以为,鲁飞在近年来的艺术创作中在不破坏二维平面的基础上,有意识去探讨笔墨如何表达"气韵"在现代中国画的创作中其"物象"的诗性功能。当然,鲁飞对自己强烈情感的表达,在对彩与墨的关系控制中消解了传统水墨的美学规范,也打破了传统艺术审美理念中的平淡含蓄的艺术精神,从而形成他的个案语言。

    他在自己独特的思维领域中,以当下信息工业高度发展的物质文明的生存理念的方式突破了传统精神的模式。尤其是对传统笔墨价值的评判,他取而代之的是以当下物质文明的社会价值,来规范自己的创作理念并以此作为衡量的艺术标准。他所创作的物象,抑或说是符号,都具有现代社会人文精神的贯注,在他创作的物象中所呈现的风格,留给读者推断的是兼融了中西艺术的组装,他艰难的探寻历程为中国画艺术创作走向现代将成为可能。他探寻的全部意义,将成为中国画艺术创作的现代性起到包前孕后的筑基性的工作职能。当然,它的主体意识应该是成熟的美学意义上的。

    从美学上讲,人的本质精神在生存的世界中被异化融入到所表现的客体物象中的现象,这行为似乎是近10年来的艺术创作潮流的流向。这典型的范例在鲁飞的作品中得到了印证。它们表明中国画现代艺术的创作已超越了形象题材的局限,开始向生命、生存、精神、环保、心理、灵魂的深层次溯源,这也是鲁飞站在哲人的高度思考人与艺术的本质力量的归结。

    在鲁飞的作品中,他揉进了现代审美心理思辨的理念;在本土的精神中从侧面也补充进西方哲学观念的因素。这些画面,显示出一种神秘、独特、深沉、气韵、旋律,和光在幻化的组合中与之达成心灵上的感应。他的这一实践,对传统绘画具有突破意义。可知,古典的笔墨表现的终极,必然是以营造形象的线条来完成它的演绎使命。而现在艺术创作,抽象了线条在营造物象时的确定性和规整性,是大化无迹的状物达意的笔墨演进。也许,这种笔墨语言更适应表现现代社会、现代人心灵深处的焦急和躁动。它把现代人的情感化解在无序中的组合,也许更走近于"现代艺术"的编码程序。

    鲁飞常在他的作品中以表现生命状态作为自己的已任,客观说来,他已超越了古典意义上的"自我心性"的架构。在现代艺术的探寻中,诗人多么希望在满天的繁星中,寻觅到人类那凝神的眸子。画家多么企盼,神秘意味的新墨象能构成对未来的前瞻性。

    我们发现在鲁飞幻化、静美的物象中,弥漫着一种真挚的心绪,这心绪有如童心般一样澄澈,在斑斓的五彩中宁静的画面充满了生命绵亘的气息。他的情情意蕴是东方哲学基础上的架构,其物象的解构,是偏于庄学的气韵生动中的象妙理邃。岁在壬年秋月,是为序。
本文系《江苏画刊》提名“21世纪优秀艺术家”系列画册序言
作者:石延平 2002年9月1日于南京九华山平堂 《艺术研究》副主编、美术评论家